乡村振兴让黑黝黝的土地春暖花开
作者:吴蜀丰 时间:2022-07-29 13:06
文/李华
“紧急”任务
4月1日《求是》杂志发表文章“举全党之力,开展三农工作。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“各级党组织书记是三农工作的一线总指挥。”俄乌冲突,世界粮食安全问题......“中国十四亿人,要吃饭,粮食安全,国之大者!这些年,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,土地撂荒,无人耕种。粮食安全问题,非常紧迫、非常重要,从中央到各级党政,都是‘一把手’工程。”
五一刚过,第一天上班,我们几个调研员就被左主任召集拢来,“根据卫片扫描数据,我区五亩以上疑似撂荒地图斑5737个,面积60229亩。五亩以下21868个,面积33875亩。五万个图斑,94000多亩土地,实际上究竟有多少地撂荒?哪些可以复耕复种?请各位老将挂帅,担任督查‘专员’,确保在七月十五日前,全面完成撂荒地核查工作和复耕复种任务。”
接受任务,回到办公室,文件已经放在案前。站在窗前,心情有点小激动,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庄稼,列队成行。乡村,已经不再是《荒芜的田园》所描写的寂寥景象。“艰难”的复核 首先要做的是对所有疑似图斑和可复耕图斑的复核。第三方机构装备了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,有专业的技术人员,所以,大多数镇街都是请第三方机构核查实际撂荒地块和面积。
19号,我们到了东泉。据介绍,东温泉镇12号召开了动员会,全镇5亩以上的疑似图斑就有404个,3680.44亩。任务算是比较重的。当然与接龙镇9000多亩相较,也不算啥。五步河沿岸的蜜柚,黄金林村的菊花,美丽的东温泉风光,“好吃”、“好看”、“好耍”,吸引了多少游客。可是,那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又一条荒芜的路,荆棘满布,被荒草掩埋在丛山峻岭中,一路的莎草萋萋,荒凉得很。
一行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,在荆棘杂草中摸索前行。地上的落叶很厚,斜刺横躺着枯木,藤蔓缠绕着乔木、灌木,分不清是耕地还是林地了。蜘蛛贼肥。顺手捡起枯木枝,扒拉那些粘人的蜘蛛网,打草惊起懒睡的蛇虫。我们去看的图斑一共有五块田,葱茏的杂草掩盖着根本看不清楚的田坎,田间还有粗壮的灌木、乔木,都已经成材了。“两三户人的。那田不阻漏,关不起水。”随行的社长说,“荒了一二十年了,全家都进了城,房子早垮了。好多年没有回来过。”
这个图斑我们竟然往返走了一个半小时的样子。匍匐前行中,我仿佛看见担着粪水,背着庄稼的老农,或者扛着农具的娇弱农妇,蹒跚的脚步。地很薄,就算种上水稻,可能那稻穗也不会弯腰;种红苕,那根茎也无力膨大;种蔬菜,更缺水肥,距离公路两三里路,哪里去挑水施肥啊。
18号下午,天星寺镇。镇上的同志把我们带到了一处悬崖边。一道寨门挡在了悬崖之上。寨门的甬道石墙,厚实,几吨重,一扇门关上,外面想攻进来几乎不可能。寨门外远眺,远山多娇,逶迤延绵。寨门下,悬崖绝壁,陡峭嶙峋。这样的寨门,是防范匪患的绝佳之地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,寨门一闭,两个世界。
这些挂在悬崖峭壁上的瘠薄土地,挖一锄头,水土就流失一坡。我探了探头,有些眩晕。感叹当年,是如何垦荒成地。这样的土地开挖,对于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,都是不利的。
可爱的笔记
5月20日上午我们到了姜家,地矿设计院的说,疑似撂荒320个图斑2980亩已经核实了70%,预计有一半都无法复耕复种,正在同步进行矢量对比。
分管副镇长陈杰是个转业军人,说话做事都比较爽快。他说姜家镇主要种冬瓜,种子都定好了,育苗了:绿宝1号和墨地龙。
我不得不佩服姜家镇的敏锐快捷。这些年,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,发展了种植五小黑(黑玉米、黑豆、紫薯、黑花生、黑米)和养殖五小黑(黑猪、黑鸡、黑鸭、黑鹅、黑山羊),“遇事先谋”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。这里才在开始动员开展撂荒地核查,那边,他们已经做好了复耕备种的准备。
随手拿起他们的会议记录,看到这样一句话,记录了党委书记刁维娜在动员会上的讲话:“可复耕面积,不但要全部复耕,还要让农民在土地上找点钱。”
我莞尔一笑,突然觉得做记录的人好可爱。口语,原汁原味的记录,简单而朴质。
有趣的围观
5月31号,路过姜家镇白云山村麻糖湾社,看路边有挖机在复耕,就下去问了问,图斑号是4186,社长黄家富正在指挥挖机操作,面积11.08亩,涉及二十多户人家。他告诉我,他们苗子都找到了的,种红苕。翻出来的土地,沙夹泥,这地太好了,耕种不费力,“出东西”。
“趁着土地滋润,马上栽。收得到。”庄户人家,说话就是简洁。“出东西”,“收得到”,就是地好,种啥都有收成,没有耽误季节。在雾露洞附近,一块十八亩大的田,已经复耕,种上了水芋头。旁边正在办酒席,一条龙摆着。我们刚到图斑定位,一群人就围了上来,七嘴八舌的。有人说:“农民种庄稼,赚不到钱啊。买粮食吃还划算些。”持这个观点的人不少。马上就有人反驳:“你家钱再多,买不到米吃,等于零。大家都买不到米,可能就有人掀你的饭罾子。”“敢!”“你看他敢不敢。啥子叫藏粮于民,天下太平?这就是道理。老百姓可以过得苦点,但是不能没饭吃。”“粮食,才是生存之道。”争论不休,各自理论,语言朴质,还有一些俚语村言,有点不堪入耳,但是句句真言,蕴涵着朴实的道理,浅显,通俗,易懂。“自己的土地上长庄稼,才踏实;买粮食吃,不稳心。”“买不到米,钱,就是张纸。”“饭碗,端在自己手头,才稳当。”一个看起来上了点岁数的老人,瘪着满脸的皱纹,说话一字一句。“你老人家也关心时事、关心政治也。”旁边的小伙子,村副书记吴松接过话茬:“习总说的是‘中国人的饭碗,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’。”看来,老百姓还是懂得“藏粮于地”的道理的。“这块地荒了好几年,毛的。这一整出来,好宽敞,好亮堂。今年过了季,种点水芋头,明年种上水稻,就漂亮了。”田里的水比较深,镜子一般,泛着波光。我又忍不住给他们出起了“馊”主意:“买点鱼苗扔进去。”话匣子一下打开了:“要得,春节的时候捞起来,也是一笔收成。”“就算不卖,一家一户分几斤过年,也不错。”大家开着玩笑,言语中也装满期待。
平原村泡通湾社,3976、3980、3988三个图斑32.11亩,连片土地,已经开始整理成型,冬瓜苗都已经出苗,长势还可以。一路上,挖机、耕作机、除草机、微型翻耕机,机器阵阵轰鸣,村社干部正在有序指挥复耕,零星也有社员挥汗如雨,在整理土地。乡村的土地,热络起来。
复耕挖出野猪来
我在微信群里看着各村各社都在行动,眼看着一湾一湾的田推出来,眼看着一塝一塝的土推出来;聆听着挖机的轰鸣声,除草机的吱吱声,看着大豆、秋包谷下种,看着水芋头,藤菜慢慢的绿了田畴,小小手机屏幕,让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热火朝天的场景。
其实,我最喜欢农村的院坝和院坝会了。几根长凳子,围一圈,张家长李家短开始,嘻嘻哈哈中,能听到好多真切的声音。“大家注意安全哈,你莫田没整几分,土没整几块,靶子挂了,钉子钉了,锄头梡了哈。”吊儿郎当,嬉笑怒骂,皆成文章。微信群也一样,那些村干部、社干部,一边干事,一边抱怨,但是这怨声里面,你能听出担当和责任,听出思考和谋划,听出理性与坚定。“张三王四李老五,你们几个说一说,到底想出好多钱,把田让给人家种?你们腾出时间和精力,安心城头去找钱。回头送你几斤糯包谷,保证又甜又香糯。”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达方式,守土有责,这些长期坚持、坚守在农村的人们,他们热爱土地、呵护村民,所有的愁烦、埋怨,其实都是无可奈何的谅解;所有的点赞和兴奋,都是对那些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的希望和期颐。
偶尔,我也在微信群里调侃几句,嘱咐一下,或者说两句宽慰的话。突然,姜家镇陈杰发来一短视频,一头野猪冲出画面,从郁郁葱葱的草丛中拱出来,跑过挖机正在施工作业刨出来的田块,迅速钻进了对面的密林中去......
我把视频转发出去,讨论一下子满屏,惊讶与惊喜,惊奇与惊叹并存。可是,更多的农人和农村工作者,都很冷静:当野猪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的时候,我们的乡村......一声叹息之外,心情格外沉重。这地刨出来,它不来祸祸吗?
舆情与民主
“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,上市政府的舆情了。”得到这个消息,我惊了一下。怎么回事呢?原来,一个农民在市政府公开信箱投诉,称该户在宅基地退耕复垦后,户口已经迁出,住处都没有,承包地没有退还集体,但是没得能力回乡耕种。
深入调查得知,该社共有61户,在家的32户,合作社在院坝会的基础上,通过电话联系和微信连线的方式召开的社会大会,对复耕复种工作贯彻和部署。会议记录上,30多户到场的社员代表摁了手印,20多户微信连线也有截图,几户电话联系的也承认知晓和同意会议决议。“耕地必种”是集体讨论的原则和底线。撂荒地整治实施方案,整治资金使用方案也经过社员充分讨论,并一一表决,58户同意,1户反对(即信访农户),2户弃权。村民自治,民主议事,民主决策的程序是符合要求的。
我问他们,“耕地必种”是怎么讨论的。他们说,农村的土地和工厂的机器一样,是生产资料,国家和集体把这么重要的生产资料交给你,是你的权利,也是非常重要的责任,土地就要“种”,机器就要“转”,这,就是道理。
难怪,东温泉镇的大多数土地都是你们自行复耕复种的,原来,是群众明白了这个简单的、朴质的道理。“李老师,我们有财务监督员,项目有概算,建设内容和规模都是大家讨论的。” 有人悄悄地说了一句:“虽然复耕花了点钱,但是土地整理出来,交给专业的人种,还是会有收益的。”群众中有智慧,很多工作经验都在基层实践中出来。姜家镇平原村办公室,古色古香,本来是一所废弃小学改建而成,但是设计感强,很有特色。
“我们实行的是‘一户一策’、‘一地一策’,谁种地的问题,经过大家讨论,确立了‘农户自愿、亲友代管、生产托管’模式。鼓励撂荒两年以上且确实无力耕种的承包户把土地经营权交出来;移民搬迁、宅基地复垦户口进城了的。把撂荒地经营权反流给村股份合作社。镇党委政府还把撂荒地复耕复种融入了姜家镇产业发展,统一规划和实施。”村党委书记杨梅给人的感觉很踏实:“平原村借这股东风,还成立了产业发展指导小组,指导冬瓜产业发展。”
雨后春笋待出笼
日头真毒。幸亏带着伞,涂了防晒霜,准备了几瓶水。衣服好像没有干过,头发林总是小雨滴滴。都说水往低处流,但是刚才咕咚咕咚喝下去的矿泉水,马上从额头上冒将出来。东泉镇党委书记李晓秋陪同下,我们来到河岸村。河岸村的山形地貌都很复杂。自然条件恶劣。在588、587、513三个图斑周围,没有一户农家。已经关闭了很多年的农舍,明显看出来没有住人。
人才流失,产业空心,这是边远山区存在的客观现象。三个图斑共计37亩,周围没有农户,最近的也要好几里路。 “我们打算村集体统一种胡豆青,点豆子,多产点杂粮。另外承包出去,套种佛手柑。种胡豆青一是可以产粮,二是还能为他积点肥。”
“改革开放四十年,中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土地承包期已经延长到2058年,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。”话锋一转,李晓秋转到乡村振兴中,他认为,这四十年,绝不是“田挨田、土挨土,张三挨到王老五。”山河依旧,面貌不改。中国的乡村,乡村的土地,在这四十年中一定要有作为,乡村一定要有发展和变化。“我们正在研究怎样培养新农人和农村经纪人。土地要向种田能手、产粮大户、专业生产合作社,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。”
无独有偶,天星寺芙蓉村,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中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子。他们依靠农业机械化推动农村耕作制度改革;通过生产组织社会化推动生产方式变革;培养新农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。克服了“一包了事”或者“一转了事”,降低了专业合作社风险,调动了产业农民、职业农民的积极性,一批有市场观点和经营意识的新农民逐步走上乡村的舞台。在果园管理中,采取“土地入股,专业管护,核算成本,效益分成”的“农户+专业合作社+职业农民+村社集体”风险共担的管理模式,得到了社员群众的支持,实现了农户,村社集体和种地农民的共赢。
“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。”谁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?对乡村人才培养的迫切性,逐步深入人心。“建立合理的利益链接机制,风险共担机制,责任分担机制,简单点说就是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有地出地,合理分钱。” 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也在被村民接受。土地承包人只收承包费,“老板干什么与我无关”;务工农民干一天就要挣一天的钱,“老板赚不赚与我无关”的观点,“一包了事,一转了事”的流转方式,打工磨工的现象,在新的利益联盟面前,逐步改变。农民开始关注种什么和怎么种,关注怎么好和怎么卖的问题。“种什么,充分讨论和论证;怎么种,专业队伍来实施;怎么分,根据事前议定的分配方案,按照贡献大小、利润多少来决定。”突然,我觉得,就像八十年代那些“雨后春笋”一般茁壮起来的乡镇企业一样,我们的乡村,说不定就在这次撂荒地复耕复种中,好多的家庭农场、专业大户、专业合作社,还有更大一些的农业企业......将破土而出。
一篇沃土,绿意茵茵
到7月15号,各镇街报送的数据,5亩以上图斑核定的可复耕面积均已完成复耕,复种面达到50%左右,这几天到各镇抽查了一遍,每个镇抽查了3个村7个图斑,严格按照“一张表格量到底”的责任目标,没有发现任何“账实不符”的问题,心底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。“我保证,每一个图斑,都是复耕了的。复种正在进行,根据天气情况和气候特点,种植适合的农作物。”各镇街都对复耕的数据打了“包票”,看来“一张表量到底”的责任制,是有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。
核定不可复耕面积镇村干部到场,“两两签字”确认;党委政府严格研判,党政一把手“两两签字”背书;上报完成情况坚持做到“有图有真相”,建立台账。无死角、无缝隙、无遗漏。拿着这张表,我仿佛看到,扑簌迷离的一团乱麻,逐渐清晰起来:那些很荒芜的田园,逐渐演变成森林、耕地,泾渭分明。我看见区领导们、镇领导、驻村干部、村社干部,我看到党员志愿者、青年志愿者、巾帼志愿者,企业爱心人士,我看到好多好多的农耕人,他们踩着乡村的土地,踏实而坚定;我看见黑黝黝的土地,仿佛看见秋冬的田野或者春日的田畴,绿油油、金灿灿,一片新气象。那个美,惹人醉。我起身,搁笔,走!下村!
【作者简介】李华,中国诗歌学会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。重庆市作家协会,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。巴南区作协副主席,文艺评论家协会党支部书记。出版个人文集《在路上》,诗集《约》《故乡》,在一百多种报刊平台上发表作品800多篇。作品被多种文集收录。供职于重庆市巴南区农业农村委,调研员。
